内心深处的信念

在某一天,突然很想读「老人与海」,故事不长,很快就读完了。为什么想读这本书,回想起来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理由,就只是单纯的想读,觉得这个故事可以带给自己一些精神上的慰藉。

初中时期,从同学那借了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」,发现“竟然”完全不是炼钢主题,这让我十分意外,也是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书籍带给人的冲击和力量。过去在农村,对于条件不充裕的学校和家庭,课外读物十分稀少,当时的情况就是学校没有图书馆,而我也没有教材之外的任何辅导书籍。后面虽然条件改善,再到现在的互联网时代,资源的获取虽然更加便捷,但对书籍的态度也今非昔比了。

第一次接触「老人与海」应该是「看理想」中的「一千零一夜」节目。梁文道先生深度解读了这本书的内容、内涵,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原作产生了深厚的兴趣。这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?书里老人钓上来的是什么鱼?有多大?费了这么大的劲,最后被鲨鱼吃掉,赤手回到港湾,困乏交加带着伤痕睡去,他当时心里想的是什么?故事虽然简单,带给了每一个人不同的思考,这确实是一本伟大的著作。

深度理解一本书,尝试和作者进行一次精神上的交流,一个作品的思想和孕育的环境很难不产生关系。作者想和读者进行怎样的一场思想的沟通?想向世界说些什么?很多先行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读。梦里沙滩边的狮子、忠实质朴的小孩、大马林鱼和鲨鱼,似都有所隐喻,包含丰富的含义。一个简单的故事框架,没有华丽的词藻,通过通俗的话语表达出来,每个情节却深刻和经典,这真是一个伟大的作品。渔夫和鱼拉锯战过程中,自我对话的过程令人印象深刻:“但愿那男孩在这儿就好了”、“不该出海这么远的“、“我并不笃信宗教,但我愿意念十遍《天主经》和十遍《圣母经》,使我能逮住这条鱼,我还许下心愿,如果逮住这条它,一定去朝拜科夫莱的圣母。这是我许下的心愿”。整个过程中经历了自我鼓励、自我否定、自我解放,但自始至终渔夫从没有想过的就是放弃以及对对手的尊重。没有想过割断绳子,也没有想过否定钓竿上的对手,整个对峙能看到的只有尊重。相信对海明威来说,舆论世界中对手从来没有其他作家,永远只有自己,只有写作,只有作品本身。钓上这条大马林鱼,耗去了渔夫的一部分“生命”,也耗去了海明威创作的生命。

渔夫钓上的最大的一条鱼可能也是“最后”一条鱼,海明威交稿时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,但其他人从来没有不认为他们没有钓更大一条鱼的能力和勇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