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itten by
采集记忆
on
on
人物传记怎么读?
读人物传记一般来说是对人物过往经历感兴趣,也带着一点八卦围观心态,看一看人物的成长经历,以最低的成本学习借鉴。这让我想起当年“打工皇帝”唐骏的一本书《我的成功可以复制》,从书名就已经可以赤裸裸的看出人物传记的核心。
最近读了《红墙深处》,这是一本讲述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工作、生活相关的书籍。在内容上,这本书已明确涉嫌拼凑抄袭,大体属于当事人的回忆讲述,也很难有佐证的材料,它没有多维的主题,可以把读这本书当作休闲放松、快速阅读。考虑年代因素,明白时代特点,理解当事人记忆、感情因素,有助于读懂这本书,而不是去批判里面的星星点点。
尽信书不如无书。想保持独立思考,带着一颗质疑的心态读书。在阅读过程中,如果能多与其他书籍、信息源交叉,学习的结果会让人更安心一些。
结合《西行漫记》,毛泽东的第一大特点就是爱读书,可以做到废寝忘食,可以把读不同的书当作放松休息的一种方式。青年时期读书是为了吸收知识,扩展眼界;革命时期读书是为了收集信息,辅助决策;立国之后读书则更多的是接触外界,保持同步。除了自己爱读书,也鼓励终身学习。对周围出身知识水平较低的同志,提供了相对较多的学习机会。
明白现实真相,继续保持乐观前行是勇气;看不清现状,一头钻进去是傻。在职位不高、权力不小的位置上看到的是一幅景象,下来后看到的是另一幅景象,是否可以继续保持原有理想,具备更大的考验。很明显,这个问题伟人交给当事人自己去回答了。在另一方面,让人联想到央视主持人芮成钢,忘记、忽略了平台的力量,拔高了自己,带给大家的就是笑谈了。
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每本书带给人的感受千差万别。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、不同场景读同一本书能获得不一样的感受,这是文字发酵的效果,这让沟通有更大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