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的中国人是什么样子?

前段时间,为了旅行方便一些,带着女儿去派出所办身份证,第一次办身份证,女儿路上挺好奇和高兴。拍证件照时,闪光灯突然闪过的那一下,让坐在椅上三刀4A纸上的小身板一颤,欢乐顿时过曝,变成“白屏”。第一次没拍好,只好再来一次。第二次、第三次时,女儿明显对镜头和闪光灯产生了恐惧,于是更加难以拍出符合要求的照片来了。作罢,打道回府,下次再说。

4岁的小孩在闪光灯下的这样一次体验,相信不会好到哪去。在一百多年前想拍出好的照片,应该是更加难的一件事情了。常常能看到清朝留下的影像里,留下的是茫然的脸庞和佝偻的身影。加上百年屈辱史教育,后人对于前人的心态也有所变化,这不仅让人怀疑,这就是过去的天朝上国吗?

1909年街头景色 1909年街头景色(美国地质学家张柏林拍摄)

清末民初游城隍(AI彩色还原) 清末民初游城隍(AI彩色还原)

过去的我们

倒数朝代「唐宋元明清」中,元朝默然消失时空之中,明朝的东西厂锦衣卫更加深入人心,清朝带来了太多伤痛,留下唐宋给这个时代怀恋。我们怀恋强大开放的唐朝,怀恋文化艺术璀璨的宋朝。更早一点的春秋战国,百家争鸣的环境也让不少文人骚客向往,而同样大师辈出的民国,提的人就少了。

对于国民性的变化,有这样一个总结:

中国人的性格历史如同黄河,先秦是上游,清澈见底;汉唐是中游,虽泥沙俱下,毕竟有波涛汹涌之雄大气象;明清是下游,经常断流,已奄奄一息

中国国民性演变史

在西方人的眼里,明清之后的中国已如僵尸一般,体内的血液循环已经停止了,没有了创造力、感受力,只剩下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。且不说自己人和外人的眼光,曾经让内外惊艳的中国人是什么样子的呢?从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略见端倪。

春秋时期《诗经》,同时代的孔子曾这样评价:「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‘思无邪’」,并作为弟子们立言、立行的标准。诗经的文字朴实无华,充满自然、活力和美。这是一个民风强悍,野蛮尚武的侠客时代。虽然儒家、道家、法家各派人物悉数上场,但其实对于普通百姓而言,这也是一个苦难的时代。

华丽上场的唐代诗人、宋代词人,通过文字分别倾诉着仕途不顺的郁闷、朋友分别时的伤感,又或是赞美着祖国大好河山的风光。在这里,可以表达,可以选择,还没有学成文武艺,货与帝王家的唯一选择。甚至外族可以入朝当官,官员也可以当非典型农民。这个时候,女性也有表达的空间,还没有被物化,婚姻上也有一定的自由。

戴建业老师调侃陶渊明是一个不合格的农民。

《归园田居》中「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」。

从早上干到晚上,这样卖力干活,陶渊明却种出了更多的草,想来也真的很难“及格”了。

少不读水浒,老不读三国。元末明初的水浒传,里面的内容按如今的道德标准仔细去评价,会彻底打破三观。做人肉包子的孙二娘只要上了梁山就没有任何道德法律问题,被诓上山的玉麒麟卢俊义则是史上最冤。这也就难怪会让人觉得经历元朝的野蛮破坏之后,贵族、士族阶层基本全部打破,一切以结果出发,不择手段,没有底线,自此兴起流氓之气。同时言路愈窄的官场环境越来越多无形的枷锁,专职制度经过一次又一个的打磨,却更加完善了。

清朝《官场现形记》让我们看到一个摇摇欲坠的王朝,被枪炮打开国门之后,连最后那点单薄的身板都被鸦片掏空了,精神和身体都不复存在,从此开始了一个屈辱的时代。

明天会更好

近代历史上有个两个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大人物:梁启超和鲁迅。作为国民性改造奠基人的梁启超,对国民性缺点进行过系统性总结,主要有下面三个方面:

  1. 奴隶性,甘于忍受异族暴君统治,不敢反抗
  2. 不团结,一盘散沙。重私德,轻公德
  3. 遇事退缩,缺乏尚武精神和进取气质

面对清朝强盛不再,同时代的能人志士们做出了许多努力,也在不断思考和验证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。一些人认为先培养出新面貌的国民,才会形成新制度诞生的土壤,也就是国民性决定论;另一些人则认为需要先立制度,才能逐渐改变国民。袁世凯称帝打破了新制度后国民性的幻想,新旧文化冲突背景下的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开启了新的开端。然而个人和社会必然是一个双向影响的关系,个人行为影响社会,社会环境也会时刻影响个人。说出「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」这样话来的鲁迅,其实在更实际、落地一些的政策建议方面并没有什么贡献,如他的作品名《呐喊》一般,他更多的是通过艺术作品进行着灵魂改造工程,声音虽然越来越大,越来越激烈,在当时似乎效果并不大,但呐喊的声音一直延续了下来,相信也能一直传递下去,让每一代青年人听见。

十年育树,百年育人,文化自信与国运兴衰密切相关。国民性的改变任重而道远,随着时间和文化的不断积累而变得深厚。虽然如今的社会,我们对于成功的定义过于单一;在喂饱肚子之后,精神上也亟需补充。虽然新冠疫情、中美竞争带来了新的挑战,只要我们保持谦虚,不断学习,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变的更好,明天也会更加美好!